(通讯员 邱平)壁画系学生会秘书处采访2016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绘画与材料艺术展”之优秀毕业生——邱晨,毕业作品——《E-age》。

问:谈下毕业创作过程,比如说:时长,准备活动,创作思路及其来源,作品的操作......
答:准确来说我的毕业设计是从大四上学期第一堂综合材料课程开始的,可以说是准备了很久。第一张《E-age》是当时的一个课程作业,作品成型后,得到系里老师的看好,被推荐参加美院北村奖学金的评比,获得北村的二等奖,同时被系里收藏。这对我的毕业创作有了很大的鼓励,促使我最终确定方向并完成了《E-age》系列作品。
准备活动在于着手用AI排版做报纸的同时大量收集材料,奔跑于武汉的各种电子市场,像是电路板、电路板元件,昆虫之类的材料。我的毕设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准备,准备期间也是完成整个作品的重中之重。
创作来源于自己对小时候的碎片记忆,可能因为照片少的原因,所以时常会努力回忆小时候的时光,而记忆永远都是主观的,是片面的,我不能准确记忆什么时候在哪里又发生了些什么事,又遇见哪些人,就像乱码给我抓不住又真实存在的感觉,而这些再怎么追溯好像也意义不大。所以乱码,字符是我认为能很好表现我碎片记忆的语言。
去年给朋友挑选生日礼物,看到定制生日当天的报纸,觉得很有意义,于是便有了用自己寻找到的表现语言重塑一张关于我、关于时间的“新报纸”的想法。
报纸是提供大量信息的媒介,而我的“报纸”看似充斥着大量的信息,但实际上是看不懂的,就像一个人用几年的时间做了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但或许这正是我作品意义的所在之处,《E-age》充满了矛盾......
《E-age》是系列作品,我将每一张赋予不同的内涵。例如其中有一张是和昆虫结合的,这些趴在元件上的的昆虫标本仿佛它们可以通过元件操控着时间操控着记忆,操控着一切。这张报纸是想将人类的科技文明和永恒的自然在画面中以“符号”的方式融为了一体,是想清晰地阐述对于时代变迁的体验和未来科技的思索,赋予生命力。
作品是将电路板、电路板元件及其它材料与乱码排版的报纸结合,运用镶嵌、拼贴等技法以独具形式美感的排版方式完成的。对于作品的操作来说,总体上说是不容易的,制作完报纸雏形(附有乱码的报纸)和大量的材料收集后,就是挑选工作了,挑选合适的元件并将其放置符合自己审美要求的位置,最后就是谨慎粘贴的工作了。
问:创作途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怎样解决的?又有什么收获?
答:说到毕业创作途中遇到的困难,其实大大小小有很多,这里就说说几个典型的吧!
前期AI排版报纸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对于我这个电脑小白来说,要短时间自学各种软件,并做到熟练,简直是为难我,还好有热心的同学的帮忙,在他的细心指导下我才能把报纸的雏形做好。然后是打印问题,用软件做好排版后,因为纸很薄,精度很高,一般打印机很难导出来,不是油墨蹭在纸的空白处就是打的时候直接破掉,裁了N张打了N+1张......然后就是材料的收集问题,电路板是好收集的,难的事电路板元件的收集,因为很多电脑维修的地方拆下来的元件不会留着,随手就扔了,如果说买新的有的需要的元件一个少说几元,多的会到好几百元,这使我很苦恼,起先父亲建议我买个热风机自己从电路板上拆卸下来,听了他的建议我便自己动手,收集到了部分需要的元件。后来由于需要大量的元件,于是便只能奔走于各大电子市场,挨家挨户碰碰运气了,武昌汉口来来回回已经记不清次数了。再就是作品完成后装裱的问题,由于想使画面效果更好,装裱就必须去钢材市场定做框子,要让别人听懂你的意思并达到最后想要的效果是件不容易的事,板材的选择直接影响画框的直接效果,钢化玻璃如何放置在里面等问题,虽然这些都是技术问题,但作为作者必须清楚明白各个环节并做出选择。收获的最多的可能就是自己综合能力的提升,还有一路帮助过我的老师、朋友。借此机会在这里感谢我的老师给予我的指导,感谢我的同学家人,谢谢你们的帮助,帮助我去报纸印刷厂找原印刷报纸的纸,帮我采集标本,陪我打印报纸,帮我装裱、搬运完成的作品。
问:给学弟学妹的建议和寄语
答:谈不上什么建议和寄语,就是分享一下吧!
做为大四学姐,很认真地想跟你们说认真对待你们在学校的每一天,努力完成你们的每一堂课,好灵感的来源可能就是课堂上的一瞬间,好作品的出现也许就是平时课堂上的作业。请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吧!最后分享一段徐冰老师来美院讲座时说的话:越是懒的人,或者说越是计较的人,不愿付出的人,这人一定是笨,时间长了越来越笨。那种特别智慧特别聪明的人,就是那种特别不计较的人,什么事都认认真真做好的人,不管是给老板干活还是给自己干活,还是帮朋友,只要是做,他就及其认真的做,而且做到最好,这种人他其实是在长力的。
问:对壁画系部工作的看法及建议
答:壁画系是我艺术生命萌发的地方,感谢壁画系的一草一木,孕育了蓄势待发的自己。对于壁画系工作的开展,我其实是十分满意的,正因为有了老师们的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才能使我系各项建设与教学两不误,也非常感谢老师们的付出与悉心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