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公共艺术教研室组织2014级、2015级、2016级学生共八组创意作品,参加由深圳市城市管理局主办、中国照明学会指导、深圳市城市照明学会承办的“深圳城市照明杯——灯光艺术作品创意设计大赛”。本次大赛活动经过初评、复评流程的筛选,共选出101件作品进入终评环节,2018年5月28日由9位来自于国内外的专家评委进行最后评审。
最终公共艺术专业2014级艾碧琪同学的作品《Lost in wonderland》获得本次大赛学生灯光雕塑组第三名,同为2014级的黎晓柳同学作品《雾》和许淦淇同学作品《会发光的‘泡’——The Gleamy Paul》获得灯光雕塑组优秀奖。
本次参赛活动由公共艺术教研室组织进行,虽然从获得竞赛消息到参赛作品征集的时间周期非常短,但学生们参赛热情高昂。公共艺术教研室针对此次活动积极宣传筹备,专门成立了专家指导小组,由校内外教师和专家组成,在比较短的时间里高效地引导学生完成主题创作方案的完善和参赛资料的整理递交工作。这次专业竞赛活动能取得比较优秀的成果,离不开公共艺术专业教学这几年对体系化发展的稳定推进,和教师团队与参赛学生的紧密配合,取得了一次创作交流和竞赛非常宝贵的经验。


艾碧琪作品《Lost in wonderland》
设计说明:该灯光装置将立方体进行解构,通过转折线条,概括原有的型体,进行空间布局,从正面看,整体造型规则排序,变换角度,则是各种凌乱交错的横竖线条。配合底板的灯光效果配合,形成一个镜面空间,贴上炫彩的玻璃膜、极具现代感的亚克力板与传统的榫卯结构穿插,是对整体空间的解构。这个空间装置可以让人走入进去,参与其中,感受情绪、肢体的变化。整体造型好似一个尖状金字塔,就像深圳这样一个快节奏的城市里,每天人们的生活,充满着紧迫感,对空间的解构,允许公众参与其中.更能引起公众在情绪、肢体等方面的共鸣。
黎晓柳作品《雾》
设计说明:通过灯光装置营造层次丰富的户外空间,提升场所的氛围感与自明性,采用光影效果和曲面屏幕营造一种绚烂梦幻城市空间。从三个方面来说,第一通透,这个作品运用比较清透的材质,可以根据场地的情况适当的移动,这类清透型的材质不遮挡视线带着生动鲜活,配合形态上的流动性和空间的组合,不仅展现了“雾”特有的朦胧氛围,在行走的过程中还隐隐的感觉到像是真的有“雾”在流动。第二 动线互动,透的材质使得群众与群众之间,群众与建筑之间相互都能看见也就达到了作品与群众与建筑的互动性。第三 色彩,时尚明快的色调,增强了场所的自明性。“雾”本身就是一种半透的群体,隔着隔着它观看其他东西就犹如犹抱琵琶半遮面,吸引着人不断的靠近雾中的东西。拨开一片又一片雾的探究其中。

许淦淇同学作品《会发光的‘泡’——The Gleamy Paul》
设计说明:以舌头为灵感,意在强调语言给人带来的力量,“人言可畏”’,“长舌”等负面语言带来消极影响,适当鼓励和赞扬带来积极影响,流言蜚语又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强调语言的力量,人言之可畏。以简单的交互发光装置,在人观展时通过红外热感原件对灯光的控制调节灯光的色温,亮度,体现人的内心想法波动。